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貸公司5629家,貸款余額5329.88億元。而在2009年末,我國小貸公司數量還僅有1334家,貸款余額為766.41億元。
不到三年的時間,我國小貸公司數量增長了3倍,貸款余額更是增長了6倍。
然而,小貸行業的快速成長與融資比率過低、渠道單一的矛盾卻日益凸顯。融資瓶頸難破已成為小貸行業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2012年,盡管《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沒有新的調整,但關于改善小貸融資困境的各種探索與創新卻早已經在各地悄然進行。
地方率先破局
根據2008年銀監會和央行聯合印發的《指導意見》,小貸公司可以從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但融資金額不得超過自有資本的50%。
同時《指導意見》還規定,單一自然人、企業法人、其他社會組織及其關聯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過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總額的10%。
一直以來,銀行融資和股東投資是小貸公司獲得資金的兩大主要渠道,但受限于1∶0.5的融資比率和10%的最大股東持股上限,這兩種方式遠難滿足小貸公司的融資需求。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小貸公司的融資難題,自去年開始,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浙江、廣東、重慶、海南各省市便率先出臺了推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新規定。試圖在地方層面突破小貸融資瓶頸。
從各地頒布的新規來看,放開小貸公司融資比率、提高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等緩解小貸公司融資困境的條款仍是新政策的核心內容。
其中,重慶和海南放開的幅度最大,分別將小貸公司的最高融資比率升至230%和200%。江蘇、四川、浙江、廣東四省則提高到100%。
在最大股東或主要發起人持股比例方面, 四川、遼寧、浙江、廣東、重慶、海南等地都已經將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提高到了20%以上。
創新層出不窮
對于多個地方大幅放寬小貸公司融資比率,不少小貸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不超過資本凈額50%的融資并沒有改變,提高的部分只是在政策上“開道口子”,希望在拓寬小貸融資渠道方面留下創新空間。
本報記者發現,資產轉讓與回購、同業資金拆借、小貸公司私募債等新名詞已經陸續出現在各地新頒布的“小貸新規”中。
從去年開始,重慶、深圳等地就率先推出了小貸資產轉讓業務。其中,重慶金交所推出“小額貸款公司資產收益權憑證”模式運作相對成熟,這是一種以小貸公司貸出的資產包所產生的現金流作為支持,而發行的一種固定票面利率、到期償付的收益權憑證。
今年起,重慶、溫州、廣州多地又開始嘗試小貸同業拆借的融資模式。目前,溫州市范圍內,“小額貸款公司同業調劑拆借”業務已經開始運行。
據了解,該業務以溫州小貸協會為平臺,每周收集該市各小貸公司剩余可放貸資金,讓這部分閑置資金與有資金需求的小貸公司進行配對,并由溫州市金融辦進行風險監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