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7月27日,央行發布2021年上半年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686家,較去年末減少432家,機構數量持續“縮水”。
時間回溯至2015年,當時,全國共有小貸公司8910家。六年,2215家小貸公司消失。小貸公司正在加速從市場出清。
7月28日,銀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蘇筱芮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央行公布的數據表明小貸行業仍處于洗牌中,小貸行業無論是經營數量、從業人數還是業務規模均呈下降之勢,“這是監管與市場環境共同促成的”。
小貸行業的整體經營情況不容樂觀。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新三板掛牌的18家小貸公司2020年財報告發現,與2019年相比,大部分小貸公司出現營收和營業利潤增速下滑、不良率升高的狀況。
小貸公司路在何方?
7月29日,廣東省小貸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徐北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小貸公司日后大概率會被定義成“非吸收公眾存款放貸機構”,持牌經營將是大勢所趨。
不過,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以來,廣東省內新設小貸公司數量有明顯增加趨勢。
行業性收縮
近年,小貸公司數量、貸款余額、從業人員數量“三降”。
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小貸行業的巔峰時期,從業人員數量高達117344人。截至于2021年6月,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數量為66931人。六年間,小貸從業數量減少50413人,接近一半從業者離開。
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余額也不斷下降。2017年,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合計9799.49億元,2019年降至9108.78億元。截至2021年6月,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為8865億元。
以寧夏銀川為例,2020年12月,銀川市金融工作局發布小額貸款行業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寧夏共有112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47.5億元,同比減少20.4億元,減幅30%;逾期貸款余額25.4億元,逾期率53%,不良貸款余額16.9億元,不良率高達36% 。
小貸公司曾是新三板金融類企業的主力軍,占掛牌金融企業半壁江山。媒體報道,在2014年至2015年的掛牌熱潮中,有近50家小貸公司爭相掛牌。高潮之后是低谷,新三板對類金融企業監管趨嚴,小貸公司逐漸離場。
據Wind數據,掛牌新三板的18家小貸公司中,14家2020年的營收同比增長率為負;11家營業利潤同比增長率為負。
小貸牌照效應
小貸也是地方金融業態的主力軍,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同樣面臨“空殼公司”“僵尸公司”等困擾。此外,部分企業以“小貸”名義實施違法行為,毀壞行業信譽。
互聯網貸款風險蔓延,相關部分對小貸行業的監管趨嚴。2020年11月2日,銀保監會等部門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叫停網絡小貸的跨區業務,并要求和流量平臺注冊地統一,明確聯合貸款出資比例和100萬元的單戶貸款余額上限。
嚴監管之下,沖擊顯現。《辦法》出臺宣告網絡小貸公司為主角的互聯網貸款的時代結束。小貸行業面臨巨大危機。
銀川市金融工作局在2020年12月發布的行業調研報告稱,小貸行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小貸公司在未來轉型的過程中可依托股東資源,專注于特定的領域和行業,開展供應鏈金融;也可探索開發中間及創新業務。
蘇筱芮認為,2021年以來,監管部門對消費金融牌照的批設日益謹慎,而貸款機構為在合規框架下繼續展業,多數會選擇繼續增資網絡小貸。
|